2024年6月19日下午15:00,能动专业教学组织在储运楼308开展教研活动,范影老师对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课程设计模式》与能动专业各位老师进行了学习和探讨。
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课程理论向实践的转化,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,锻炼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与实践,让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理论知识,采取多种手段去解决某些实际工程问题,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。
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能源类工科专业,在改变能源结构、实现“碳达峰,碳中和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,这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中要以实际工程为依托,注重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,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范老师以《天然气液化技术课程设计》为例,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探讨。
以确定课程设计教学的目标与定位为基础,分析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,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,提出对教学目标、课程设计题目与任务、教学模式、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与举措, 探讨面向新工科的课程设计改革与创新。
一、学生分组
怎样更好的设计分组?
1.基础性课程与专业课程设计分组区分培养目标;
2.自由分组还是教师指定;
3.没有规则,各不相同,组员人数及后期考核很难做到绝对公平;
4.单人单题体量特别大,常规设计还好可以从数据上区分异同,如果是偏理论的区分起来很困难。
二、选题
1.课题分类:指定课题,自选课题(课程相关)
2.课题延续性:上下游课程,毕业设计;
3.以《天然气液化技术》为例:制冷相关(冷热源、蒸发器、冷凝器、换热器相关);天然气相关(气化站、冷能回收、液化工艺流程设计);与竞赛及创新项目结合(没具体做过);毕设提前选题
有课设的老师可以从选题方面提前为毕设做铺垫。
三、指导过程
1.目前学校有要求,课设与其他实践环节相同要上报实践安排;
2.参照毕设指导进程(下达任务书和时间安排可参照);
3.阶段性任务安排好,时间节点明确,否则后续课设书写质量会比较差;
4.最好提前分组,伴随授课过程进行课程设计(我操作过,效果也不好)。
四、考核评价
1.课设过程阶段性任务评价:将课设内容以时间间隔分为5段,每段2天左右,设置相应任务,未完成或未按时完成相应减分。
2.日常考勤:按集中答疑时间作为日常考勤,未到、请假相应减分,可以通过科大讯飞平台进行考勤;
3.课程设计报告册:设计数据、报告册内容、格式、书写分类得分;
4.未按时完成课设内容,或上交后内容不合格、设计不正确返回
未及时上交报告册成绩下调至少一档。